在防火門認證的行當里,如果一個廠家有多個型號要申請認證,為了減少燒檢成本,通常會根據防火門的尺寸、結構、材料等要素,把這些型號進行歸類作為一個單元,然后再該相近的歸類單元里挑某個代表門型進行測試。一旦代表門型通過測試,就認為單元里的其他型號也具備同樣的性能,這種操作方式就叫“覆蓋”,這種行為就叫“評估”。
很早以前,同一結構和材質的門,尺寸每增大或減小300mm分一檔,跨兩檔就要取個樣燒檢。現在好像放寬了,直接燒最大尺寸的,覆蓋所有小尺寸。不過至于為什么這么定,似乎沒有人真正的去深究,反正別人這么搞我也這么搞。就像人要吃飯、睡覺一樣,天經地義、理所當然。
那為什么會有大尺寸覆蓋小尺寸這樣的說法呢?猜測可能的理由如下:
1、防火門在耐火測試過程中或多或少有變形,尺寸越大變形就越大;
2、尺寸越大,產品的剛性就越小,穩定性也差;
3、尺寸越大,門的重量也越重,對材質的性能要求越高
……
前些年一個美國的防火門國家標準研討會,會議上技術委員會向與會人員做了個研究匯報,主題是窄小防火門的耐火性能。一直以來,大家都默認防火門耐火性能可以大尺寸覆蓋小尺寸,但隨著測試的增多技術委員會發現這個假設似乎不成立,于是開展了相關研究。
研究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了3次測試,總共測了10樘門,測試標準為ANSI UL
10C。這10樘門覆蓋了多種結構和耐火等級,結果顯示窄門的耐火性能跟同結構的寬門性能差異明顯。
根據第一階段的測試結果和現象觀察,技術委員會調整方案進行第二階段研究。這一階段的研究,門扇寬度范圍更大,目的是找到與寬度最大的門性能相當的最小門寬(有點拗口,大致做法是以寬度最大的門的耐火性能為標桿,逐漸縮小測試門的寬度,找到跟大門耐火性能相當的最小門寬,則這個門寬即為性能變化的門寬極值,或曰門檻值)。
第二階段進行了8個測試,計劃燒28樘門,但實際只燒了27樘。兩個階段總共進行11次測試,測了37樘門。研究對象包含:
*隔熱門和非隔熱門
*單扇和雙扇門
*多種類型的門芯和結構
研究的結果是:37樘門里,大部分門測試不合格。根據默認的評估原則,這些小尺寸的門應該跟寬度最大的那個門性能相當才對,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窄門的耐火性能比寬門更差。
研究人員還發現,不管是什么類型的門,但其結果大致相當。也就是說,不管是哪種類型,都是大部分不合格。從測試的數據里也找不到門寬和測試結果之間的函數關系或者趨勢關系。
具體怎么樣呢?大家可以自己嘗試一下。
影響防火門耐火完整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一個關鍵因素——防火門受火后變形。
防火門受火后變形是導致防火門,尤其是鋼質防火門耐火完整性喪失的主要原因。鋼質防火門和木質防火門由于材質不同,受火后變形的形式也不同。
1.鋼質防火門受火后變形鋼質防火門的受熱變形是由鋼材的熱膨脹引起的,變形趨勢是向受火面凸,門扇變形過大、門扇-門框或門扇-門扇變形不一致,造成門縫密封失效進而導致門縫處躥火。由于門框固定在工位中,試驗中彎曲變形相對門扇要小得多。對于單扇門,門鎖邊處的門框-門扇間僅由門鎖相連,所以導致門扇上下端外翹,由于火焰所形成的熱氣流向上,爐內上方溫度相對要高,因此尤其是上端外翹程度較大,極易燒穿。對于雙扇門,門扇發生向受火面凸出變形,門扇-門扇間僅由門鎖相連,因此中縫在門扇變形中有擴寬的趨勢,當其搭接不足時,極易造成門縫開裂、躥火,耐火完整性喪失。
鋼質防火門變形后上角外翹鋼質門受火后變形是避不可免的,但如何使變形不影響產品的耐火完整性呢,解決此類問題的原則為:盡可能減小門扇的變形,盡可能使門扇-門框或雙扇門的門扇-門扇變形一致。減小門扇變形的具體方法有:門扇內填充的材料采用密度較高的門芯板,以抑制鋼面板的變形;增加龍骨的抗彎剛度和厚度,并與門扇邊緣鋼結構可靠連接;在門扇受火面增加防火板斷熱,通過減少受火面與背火面的溫差,降低彎曲變形等。減小門扇-門框或雙扇門的門扇-門扇變形差異的措施有:適當降低門框鋼板厚度,以降低門框的抗彎剛度,增大熱彎曲變形量;雙扇門的相對固定扇和相對開啟扇盡可能采用同樣的結構,包括鎖具及插銷處的結構。
2.木質防火門受火后變形木質防火門的受熱變形較鋼質防火門小,主要是由于木材炭化收縮引起的,變形趨勢是向受火面凹,門扇-門框或門扇-門扇變形不一致,造成門縫密封失效進而導致門縫處躥火,喪失耐火完整性。當木材密度低,阻燃處理不徹底,其炭化速度很快,彎曲剛度下降,造成彎曲變形增大。另外,結構存在差異也會導致燃燒變形不一致,如雙扇門的相對固定扇和相對開啟扇。處理的方式有:適當加大門扇厚度,以抑制變形;在門框的受火面加防火板等。